结膜干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和铂医药研究报告科学驱动,自研合作构建 [复制链接]

1#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信建投证券,贺菊颖、袁清慧、阳明春)

和铂医药:致力于推动全球抗体药物创新发展

和铂医药是一家专注创新药研发和商业化的全球生物制药公司,着眼于布局新一代肿瘤免疫疗法,包括新型免疫细胞衔接器双抗、Treg调控新机制、新型免疫检查点等。自年7月成立以来,公司利用其强大的包括HarbourMice、免疫细胞衔接器(HBICETM)等核心技术平台,迅速建立起同时具备高度创新和差异化的抗体药物管线,其中四项产品正处于临床开发阶段,巴托利单抗(HBM)、特那西普(HBM)及HBM为公司主要产品。

管理团队一流,人才队伍优秀

公司拥有一流的管理团队和优秀的人才队伍。王劲松博士为公司主要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曾在多家知名药企任职,具有丰富的新药研发经验;首席产品开发官陈小祥先生在全球及区域临床研究领域已有超20年的领导及管理经验;首席技术官阙红博士是医药研发领域卓越的领*人才,曾参与、领导多款抗体药及蛋白药的开发和上市;首席财务官陈颖颖博士曾在多个全球大型投资银行医疗健康领域的高级管理岗位就职,在医疗行业有丰富的工作经验;首席战略官徐伟豪先生曾于全球知名投资基金及多家国内外知名医疗创新领先企业任职,于财务、商业合作、投资等多方面具有丰富的管理及工作经验;公司首席医学官HumphreyGardner医生深耕临床开发及转化医学领域超30年,其中包括20多年的制药行业经验及10多年的学术科研经验。同时早期研发方面,公司拥有戎一平博士及刘礼乐两位资深行业科学家坐镇,领导公司技术平台及产品早期开发。

股权结构清晰稳定

公司股权架构清晰稳定。公司集团旗下主要子公司为和铂医药上海、和铂医药苏州以及HarbourAntibodies。公司目前主要股东有尚珹资本、君联资本、王劲松博士、GICPrivateLimited,持股比例分别为12.18%、8.93%、7.86%、8.07%。

获得知名资本青睐

公司成立至今获多家投资机构青睐。公司IPO前总计进行3轮融资,主要股东包括尚珹资本、君联资本、GICPrivateLimited等。

三大核心技术平台助力差异化管线开发

全人源抗体药物研发技术平台技术优势明显

公司目前拥有三大稀缺高技术壁垒领先核心技术平台,铸造技术护城河。公司成立至今建立起以HarbourMice平台为核心的抗体药物发现技术全平台体系。H2L2平台可快速且大规模制造具有经改良全人源可变区的典型两重两轻免疫球蛋白链抗体(H2L2),实现内源性亲和力成熟及免疫效应功能。HCAb平台作为一个人源抗体平台能制造不同形态种类的仅重链抗体(如纳米抗体、双特异性或多特异性抗体及CAR-T),并具有良好开发可行性。HBICE为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HCAb的免疫细胞衔接器平台,可使公司以具有更小分子量和更少蛋白多肽链的简单结构构建新颖的多特异性抗体,将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拉近在一起,实现肿瘤细胞的高效性及选择性杀伤。HBICE平台不仅可有效解决生产中的轻重链错配问题,同时由于其重链抗体结构优势,其拥有更丰富更灵活的抗体结构及组合,于分子量大小、肿瘤穿透性、分子设计灵活性、免疫原性和亲和力等方面均具有创新优势。通过利用单细胞技术(包括从鼠CD+浆细胞富集、芯片中单B细胞分离、芯片内的抗体结合和功能性筛选方法、单细胞抗体测序、高通量重组抗体生产和验证技术),公司仅需4个月即可从自有的两个小鼠平台获得高质量抗体药物候选分子,极大提高抗体药物的发现效率和成功率。

全球领先核心技术平台助力管线开发

公司全球领先技术平台构筑公司差异化管线研发引擎。公司利用具有全球专利保护的业内领先全人源抗体发现平台H2L2平台打造创新全人源抗体,其中针对B7家族创新靶点全人源抗体HBM和具有独特表位的劝人有稀有异构CD73抗体正在向临床推进;公司基于独特的全人源重链抗体发现平台HCAb平台开发全人源重链抗体,其中基于该平台研发的首个自研产品新一代CTLA-4抗体HBM目前已经进入临床II期,充分验证平台潜力;同时公司基于HCAb打造了自研免疫细胞衔接器双特异性抗体发现平台HBICE,公司基于该平台可自主开发结构灵活的创新管线,有望打造联合疗法无法实现的创新药物,其中基于该平台研发的B7H4×4-1BB双特异性抗体HBM以及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HBM正在向临床推进。近日公司向阿斯利康license-out的产品HBM也是源自该平台。

稀缺性技术平台商业潜力巨大

全人源抗体药物开发平台开发难度大,技术壁垒高,平台稀缺性强,商业潜力大。目前全球范围内拥有全球专利保护的第二代全人源转基因小鼠平台的生物公司稀缺,仅有再生元(与Sanofi长期合作)、LigandPharmaceutical、Kymab(被Sanofi收购)、和铂医药等少数公司。和铂医药的HarbourMiceH2L2平台是所有第二代全人源转基因小鼠平台中唯一采用大鼠恒定区基因的小鼠品系,其不仅有利于后续B细胞筛选过程,也有利于突破其他技术平台专利壁垒,具有稀缺性和商业价值。而公司HCAb平台是全球目前仅有的两个全人源重链抗体平台之一,也是全球唯一的全人源重链抗体转基因小鼠平台,具有技术壁垒和稀缺性。同时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公司是目前中国唯一利用全人源HCAb的差异化属性产生HCAb免疫细胞衔接器的公司,其HBICE双抗平台在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双抗研发环境中具备差异化与稀缺性。

公司全人源抗体药物开发平台商业价值亦可从国际该领域发生的多起重磅交易加以验证。在第一代全人源转基因小鼠平台领域,Amgen于年以22亿美元收购了Abgenix,该平台已开发超5款产品,累计销售额达60亿美元;BMS于年作价24亿美元收购了Medarex,该平台已开发纳武单抗和伊匹木单抗等数个重磅产品,累计销售额超亿美元。在第二代全人源转基因小鼠平台领域,Sanofi于年以11亿美元收购Kymab获得其小鼠平台Kymouse。而在全人源重链抗体平台领域,Amgen于25亿美元收购了拥有全球目前仅有的两个全人源重链抗体平台的Teneobio,同样验证公司HCAb平台的商业价值。

全球化战略合作实现平台价值最大化

公司积极寻求战略合作,通过与知名高校展开学术合作、与多个行业伙伴进行药物共同发现以及与全球顶尖创新药企业开展资源对接,打造创新模式,实现平台价值最大化。公司目前已与全球50多家先进合作伙伴持续推进共同开发战略,推动平台价值最大化。公司年9月与韩国生物制药公司HanAllBiopharma建立战略合作,获得HBM与HBM于大中华区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独家授权;公司年10月与华兰基因订立授权与合作协议,授权华兰基因公司多项抗体候选产品,共同推进产品开发;公司年6月与美国生物制药公司AbbVie就一种抗体的共同开发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公司年8月与临床阶段免疫学公司VirBiotechnology在肿瘤等领域的创新治疗分子的早期发现、开发及商业化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公司年5月与百图生科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布局人工智能,并医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签订研究合作协议,同时年7月与西奈山医疗系统先前开展的合作也获得里程碑付款。公司年4月7日宣布与阿斯利康就CLDN18.2xCD3双特异性抗体(HBM)的开发与商业化达成全球对外授权协议,阿斯利康将获得HBM的研究、开发、注册、生产和商业化的全球独家许可,并负责HBM临床前的进一步开发及商业化相关的所有费用,而公司将获得2,万美元的预付款和最高达3.2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未来HBM销售额的特许权使用费,此次合作公司平台价值以及自主研发能力进一步获得认证。

公司领先核心技术平台推动创新药产业持续发展。随着全球生命科学行业景气发展,中国药企正加速创新转型,本土创新药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增长与发展。生物技术领域在持续创造强劲的创新浪潮,抗体类药物占据重要地位。构建具有全球技术壁垒的源头创新解决方案,将成为创新药竞赛下半场的重要战略布局。公司全人源抗体平台是全球稀缺的抗体发现平台,并具有全球布局的专利保护,这将打破生物大分子药物研发瓶颈,有利于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产品管线:在研管线丰富,呈现高度差异化、创新性

公司凭借卓越研发能力建立丰富产品管线,快速推进产品开发。目前公司在研产品管线覆盖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两大领域,其中,2项资产进入关键性临床III期临近商业化,10项临床试验处于快速推进阶段,年将有6款新产品申报IND。公司独具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使其快速引领肿瘤及免疫领域创新抗体疗法。

HBM: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全人源重链CTLA-4抗体

HBM是公司通过其专有的HCAb技术开发的重组、全人源化、单克隆、重链抗的CTLA-4抗体。作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开发的全人源重链抗CTLA-4抗体,其具有独特的PK/PD特征、新颖的作用机制及低免疫原性。公司重点开发其针对实体瘤的单药及联合用药策略。HBM显示出增强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性作用(ADCC),对肿瘤微环境中高表达CTLA-4的Treg细胞具有极高的特异性。HBM的免疫刺激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1)抑制CTLA-4与协同刺激分子B7相互作用产生的抑制性信号;(2)通过显著增强ADCC,清除免疫抑制调节性T细胞。这种新颖和差异化的作用机制使其具有提高治疗效果并显著降低药物*性的潜力。

HBM相对第一代CTLA-4抗体具有安全性和强抗肿瘤活性,临床效果得以初步验证

HBM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强大的抗肿瘤活性。HBM临床前研究表明,与目前已上市的CTLA-4抗体伊匹木单抗相比,HBM通过增强ADCC策略,提出瘤内调节性T细胞,打破实体瘤免疫疗法的显著免疫抑制屏障,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同时HBM作为全人源仅重链抗体,分子量更小,产品具有更好的肿瘤穿透性;因此所需剂量更低,可有效减少血清中的药物暴露量(约为伊匹木单抗的1/35),具有良好的安全性,HBM具备与其他抗肿瘤和免疫调节抗体、疫苗及靶向疗法进行联合治疗各种实体瘤(包括黑色素瘤、HCC、RCC、NEN、UC、NSCLC等)的巨大潜力。

HBMI期临床试验已完成,临床疗效得以初步验证。目前,HBM已完成治疗晚期实体瘤I期临床试验,共入组20名晚期实体瘤受试者,其中有13名(65%)先前接受过两种及以上的治疗,8名(40%)患者接受过PD-1治疗。试验展现HBM单药治疗良好的临床安全性。所有I期试验中治疗相关不良均可控、可逆,未发现与肺、肾、心脏或内分泌系统相关的*性。同时HBM单药治疗的初步抗肿瘤疗效显著。共有15名患者进行了治疗后肿瘤评估。已确认2名肝细胞癌(HCC)患者发生部分缓解(PR),另有一名前列腺癌患者获得前列腺表面抗原(PSA)反应且肿瘤在长达24周内保持病情稳定(SD)。9名患者病情稳定(SD),3名患者肿瘤缩小。对于病情得到部分缓解的肝细胞癌患者,在停止治疗后观察到临床获益延长。目标病灶的肿瘤减少最高达64.4%,且于末次给药后16周不再检测到非目标病灶。临床实验数据证实了HBM作为单药在实体瘤治疗中的有效性。

下一代CTLA-4抗体逐渐成为开发潮流

安全性更高、疗效更佳的创新型CTLA-4抗体正在布局,推动全球CTLA-4市场增长。BMS的伊匹木单抗为目前唯一上市的抗CTLA-4药物,但其存在安全性风险和药效及应用受限的诸多局限性,新一代安全性更高、疗效更佳的抗CTLA-4抗体因此存在巨大的未满足医疗需求。目前CTLA-4靶点相关临床研究项目涉及企业包括信达生物、和铂医药、齐鲁制药、君实生物、默沙东、百奥泰、百时美施贵宝等。不同CTLA-4抗体作用机制不同,例如消除Treg的BMS-、条件性激活的BMS-、Treg+条件性激活的BMS-、干预CTLA-4与CD80/86结合的信达生物的ADCCIBI、重链形式分子量仅为80kda的和铂医药的HBM。HBM不仅保留Fc功能,并通过点突变使其ADCC效应比伊匹木单抗强倍,技术优势明显。目前国内ADCC增强型抗CTLA-4抗体进度最快的祐和医药的YH,目前处于临床II期。

HBM主要适应症年潜在市场空间将达亿元

肝细胞癌、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为HBM主要适应症。假设CTLA4定价1万元/月,人均使用6个月。我们预计,相关适应症年潜在市场空间为55.9亿元(肝细胞癌)、5.5亿元(黑色素瘤)、68.3亿元(非小细胞肺癌)。(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肝细胞癌缺少新型有效疗法,HBM具有治疗潜力

肝细胞癌发病率高,存在大量未满足医疗需求。全球范围内肝癌在所有癌症中致死率排名第四,发病率排名第六。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年全球将有超过万患者死于肝癌。而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肝癌病理类型,约占90%,预计我国年新增肝细胞癌人数达54万人,临床医疗需求巨大。

肝细胞癌一线用药选择少,HBM具有治疗潜力。目前中国肝癌患者大多需要接受系统疗法,针对肝癌的一线系统疗法包括化疗和靶向疗法,而肝细胞癌化疗相对不敏感,小分子靶向药在其治疗种展现更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目前全球仅有两款获批的小分子靶向药用于晚期肝细胞癌的一线治疗,临床未满足需求巨大。HBM在临床I期实验中展现治疗肝细胞癌的初步潜力,预计年HBM肝细胞癌销售收入将达0.39亿元,年上升至5.48亿元。

HBM针对黑色素瘤具有治疗潜力与市场空间

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治愈率低、创新药临床市场需求大。黑色素瘤是由黑色素细胞恶变而产生的一种肿瘤,发病率相对较低,在我国为十万分之零点九,但治愈率极低,IV期黑色素瘤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4.6%。预计年新增黑色素瘤发病人数1.79万人,黑色素瘤治疗患者人数将达1.08万人。

临床已有4种免疫疗法和3种靶向疗法可提高黑色素瘤患者的总生存率。超90%的黑色素瘤患者存在局部或区域性病变,需接受手术治疗,经手术治疗后大部分可以痊愈。对于晚期黑色素瘤,可采取检查点免疫疗法、靶向治疗、辅助治疗以及疫苗治疗。其中检查点免疫疗法包括抗CTLA-4抗体、PD-1单抗和PD-L1单抗以及两者之前连用。靶向治疗家族代表性药物是BRAF抑制剂、MEK抑制剂。

HBM针对黑色素瘤具有治疗潜力。HBM主要用于治疗无法用手术切除或已发生转移(晚期)、对其他药物无应答的黑色素瘤患者,延长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期。HBM黑色素瘤联合治疗已完成I期试验初步数据读出,数据显示出令人欣喜的疗效和良好的耐受性。预计年HBM黑色素瘤销售收入将达0.04亿元,年上升至0.57亿元。

HBM疗法有望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治疗途径。

非小细胞肺癌患病群体基数大,推动用药需求增加。原发性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肺癌从病理和治疗角度大致可以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两大类,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比80%-85%。预计未来十年,发病人数将继续保持增长,在年新增非小细胞肺癌发病人数将达88.51万人,接受CTLA4治疗人数将达13.28万人。非小细胞肺癌发病人数的增加,将带来药物需求的增长。

非小细胞肺癌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表现看,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优于传统化疗手段。HBM有望为患者寻求新生机。公司已于年3月向世界肺癌大会(WCLC)提交HBM非小细胞肺癌联合治疗I期临床试验数据。HBM有助于在目前免疫治疗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更为有效、安全的治疗途径。预计年HBM非小细胞肺癌销售收入将达0.2亿元,年上升至2.84亿元。

神经内分泌肿瘤亟待创新有效新疗法,HBM布局恰逢时机

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病率高,存在大量未满足的医疗需求。NEN是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肿瘤。其主要有两种类型:高分化、低增殖的NEN,称为神经内分泌瘤(NET)和低分化、高增殖的NEN,称为神经内分泌癌(NEC)。NEN几乎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但最常见于胃肠道、胰腺和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美国发病率在-年期间由1.09/10万上升至6.98/10万,发病率升高6.4倍。中国神经内分泌肿瘤每年新增患者人数超10万人,同时患者生存期较长,累计患病率高,存在临床未满足医疗需求,需探索创新、有效且方便的NEN疗法。

NET/NEC患者的常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药物治疗等。其中手术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和内镜下手术,放射介入治疗包括射频消融、TAE、放射性粒子植入等,放疗主要为外照射,药物治疗包括化学、生物和分子靶向等。HBM正布局神经内分泌肿瘤联合治疗。HBM已于年9月获批准与PD-1联合治疗HCC和NET/NEC,并于年1月完成两项I期临床试验首例患者给药。两项产品巴托利单抗(HBM针对重症肌无力患者)和特那西普(HBM针对干眼症患者)目前进入关键性临床III期,并向BLA迈进,商业化临近。

巴托利单抗(HBM):自身免疫突破性疗法,临近商业化市场需求广阔

巴托利单抗是一种新型的靶向新生儿Fc受体(FcRn)的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FcRn表达于细胞膜表面,可与抗体IgG结合,进而阻止其被溶酶体裂解,从而调节抗体IgG的新陈代谢。致病性IgG的过度积累会引发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经证明,FcRn抗体可有效改善IgG介导的自身免疫疾病症状。巴托利单抗可阻断FcRn-IgG相互结合,加速体内IgG的清除,从而达到有效治疗致病性IgG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效果。相比于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现有疗法,公司开发的巴托利单抗疗法给药方案简单、免疫原性低、*副作用小,有望成为大中华区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突破性治疗药物。

FcRn靶向抗体相继进入临床竞争阶段

目前,全球多款FcRn靶向抗体迈入临床,在研产品包括再鼎医药/argenx公司的efgartigimod,强生的nipocalimab和优时比的rozanolixizumab等。

巴托利单抗具有良好治疗潜力,临床结果表现优异

巴托利单抗临床进展迅速。公司针对巴托利单抗适应症开发重点覆盖重症肌无力(MG)、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甲状腺相关性眼病(GO)等疾病,各适应症临床进展迅速,并积极开发新适应症。

巴托利单抗临床结果表现优异。巴托利单抗针对中国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患者的II期临床研究数据表明,作为国内首个获得临床研究证据的抗FcRn疗法,在统计学和临床获益层面,巴托利单抗均显示出优于安慰剂的临床改善,以及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巴托利单抗针对中国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患者的II期临床试验为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共,有30名中至重度gMG患者入组,随机接受巴托利单抗或安慰剂,给药周期为每周一次,为期6周(双盲治疗期),之后每隔一周接受毫克,为期6周(开放标签治疗期)。与安慰剂相比,巴托利单抗治疗迅速起效,在用药后第43天重症肌无力日常生活(MG-ADL)量表分值较基线降低,且在临床疗效的四项评估MG-ADL、QMG、MGC和MG-QoL15,都显示出更快速、显著和持续的临床改善,治疗组中57%和76%的受试者表现出持续的临床改善,所有巴托利单抗受试者均表现出显著的IgG水平下降(在第43天,毫克,毫克治疗组受试者的IgG水平较基线分别下降57%和74%),并与临床获益密切相关。巴托利单抗治疗总体上安全且耐受性良好,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相当,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且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及导致停药的不良事件。

巴托利单抗主要适应症年潜在市场空间将达亿元

巴托利单抗适应症潜在市场广阔。重症肌无力、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为巴托利单抗的主要适应症,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和天疱疮为公司新布局巴托利单抗新适应症。我们预计,巴托利单抗相关适应症在年(上市后首年)潜在市场规模分别为.4亿元(重症肌无力)、29.9亿元(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60.3亿元(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4亿元(甲状腺相关性眼病)、10.5亿元(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16.8亿元(天疱疮)。

我国重症肌无力尚无生物疗法获批,巴托利单抗潜在治疗潜力巨大

重症肌无力(MG)临床市场需求广阔。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与肌肉无力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攻击神经肌接头处的关键信号受体蛋白,抑制神经与肌肉之间的信号传递。重症肌无力会导致骨骼肌无力,轻症患者可能仅局限于眼肌,重症患者会出现呼吸抑制甚至危及生命。预计年重症肌无力患者将达20万人,临床市场需求广阔。重症肌无力现有疗法无法有效控制病情,急需新型有效且安全治疗手段。

MG的治疗方式包括减少致病性抗体或抑制免疫。减少致病性抗体的方式有血浆置换、胸腺切除,抑制免疫的方式有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中国重症肌无力尚无经批准的生物疗法,这为开发创新药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巴托利单抗在重症肌无力在研产品临床进度中领先。目前重症肌无力生物疗法在研产品进度最快的为临床III期,巴托利单抗目前处于临床III期,首次公示时间领先强生2个月。

巴托利单抗有望早日为重症肌无力患者带来创新疗法。巴托利单抗是首个被证实在中国和高加索人群中经皮下注射(SC)后能持续降低IgG的抗FcRn靶点药物,其用于gMG治疗已被CFDA授予“突破性疗法”。预计将于年提交BLA,预计年巴托利单抗重症肌无力销售收入将达0.46亿元,年上升至3.99亿元。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暂无可愈疗法,巴托利单抗具有治疗潜力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目前可治愈疗法短缺,存在临床市场广阔需求。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是一种神经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罕见、且易复发,临床表现为视神经炎以及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严重时将导致不可逆失明和瘫痪,患病率约1/10万人-5/10万人。预计年NMOSD新增发病人数将达4.7万人,临床市场需求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尚无可完全治愈的疗法。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目前标准疗法为急性期采用皮质类固醇治疗,但其有严重副作用,同时可以使用甲氨蝶呤、吗替麦考酚酯等免疫抑制剂进行长期治疗预防复发。但目前尚无完全可愈疗法杜绝复发,亟待新型完全可愈疗法。

巴托利单抗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具有巨大的治愈潜力。巴托利单抗针对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1b/2a期临床研究显示出统计学和临床意义有效性,以及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公司预计于年向NMPA提交BLA申请。预计年巴托利单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销售收入将达0.24亿元,年上升至2.03亿元。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治疗方式存在局限,巴托利单抗机会明显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临床需求大,亟待新型有效治疗方案。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是是由多种甲状腺疾病引致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临床表现为眼睑肿胀发红、结膜充血水肿、眼睑退缩、眼球突出(突眼),以及眼球运动障碍及复视等。严重病患可能出现角膜病变或压迫性视神经炎,导致视力下降或丧失。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发病率约为19/10万人。预计年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新增发病人数将达到31.84万人,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巨大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主要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亟待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其中药物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环孢素A等)、抗CD20抗体等。中重度患者主要选择静脉大剂量皮质激素治疗,但激素对突眼和斜视的疗效不够理想,且副作用明显。利妥昔单抗、托珠单抗等可用于二线治疗,但在副作用、价格、可及性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中重度甲状腺眼病患者的治疗仍有显著的未满足需求。

巴托利单抗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机会明显。目前国内针对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为适应症的生物疗法主要有两个产品,分别为恒瑞医药的Vunakizumab以及和铂医药的巴托利单抗,均处于临床III期。巴托利单抗针对甲状腺眼病试验已于年10月完成II/III期无缝临床试验的首例患者给药,II/III期临床试验数据将于年下半年公布,公司计划于年向NMPA提交BLA申请。预计年巴托利甲状腺相关性眼病销售收入将达0.92亿元,年上升至7.06亿元。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存在巨大未满足临床需求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存在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罕见的、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征是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和血小板生成受损,导致血液中血小板计数低(血小板减少症),易出血,并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约9.5/10万人。预计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新增发病人数将达到15.85万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现存疗法存在局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目前的主流疗法为以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但其副作用较大;患者也可接受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进行治疗,但给药剂量需根据血小板水平进行调定,治疗方案相对繁琐;此外,患者还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进行血浆置换治疗,成本太高。

药企纷纷布局针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新疗法。截止目前,3款已上市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药物,分别为诺华的返利凝、三生的特比澳、恒瑞的恒曲,正在进行临床开发的候选药物有11种,靶向TPOR、FcRn、BTK等。其中靶向FcRn靶点抗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在研产品有三种,分别为再鼎医药的Efgartigimod(临床III期)、优时比的Rozanolixizumab(临床III期)以及和铂医药的batoclimab(临床II期)。(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巴托利单抗针对新布局适应症CIDP和天疱疮具有治疗潜力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和天疱疮(PV)为公司年上半年新布局的巴托利单抗具有治疗潜力的适应症。巴托利单抗有望成为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的新型有效疗法。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是一种以近端肌无力伴随感觉功能障碍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目前,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常见疗法为皮质类固醇治疗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约2/3的患者需进行IVIg持续维持治疗。受制于类固醇药物副作用和IVIg可及性,创新、有效且方便的CIDP疗法仍存在巨大且未满足的医疗需求。巴托利单抗于年8月获得NMPA批准CIDP的临床试验申请,有望成为CIDP的新型有效疗法。预计年巴托利单抗CIDP销售收入将达0.03亿元,年上升至0.22亿元。

巴托利单抗针对天疱疮具有治疗潜力。天疱疮是由于免疫系统中B细胞产生抗体供给表皮细胞之间连接蛋白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全球发病率为3/10万,临床市场需求广阔。天疱疮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寻常性、增殖性、落叶性和红斑性四型。其中寻常型天疱疮以皮肤和黏膜的渐进性疼痛起泡为特征,约占天疱疮病例的80%。现有天疱疮疗法主要为类固醇及其他免疫抑制剂,但需长期使用且存在增加危险感染风险等,亟待新的有效治疗方案。巴托利单抗针对天疱疮具有治疗潜力,于年11月获得NMPA批准寻常型天疱疮的临床试验申请,有望成为更加安全、有效、有针对性的新疗法。预计年巴托利单抗天疱疮销售收入将达0.05亿元,年上升至0.36亿元。

特那西普(HBM):开发进度领先,中国干眼病首个创新生物药在望

特那西普(HBM)是一种经过分子工程改造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片段,为一种TNF-α抑制剂,被开发成滴眼液眼科局部用药,用于中重症干眼症治疗。特那西普为通过修饰TNF-α受体位点的TNF-α结合区域产生,可强效结合和阻断肿瘤坏死因子,抑制眼部炎症反应。特那西普具有眼部渗透性良好、TNF-α中和活性强、稳定性高、副作用小、使用舒适度高等特点。

干眼症市场广阔,特那西普有望为国内首个干眼症创新生物药

干眼症发病率高,存在巨大临床需求。干眼症是由于眼睛泪液分泌量不足或过度蒸发等多种因素引起的无法保持眼球表面湿润所造成的慢性眼表疾病,临床表现为可眼睛干涩、疼痛、发痒、异物感、畏光等,严重可造成视力障碍以及眼表长期损害,严重影响生活品质。目前我国干眼发病率据估计已达到21%-30%。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重、智能手机过度使用及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干眼症发病率仍将持续增长。预计我国年干眼症新增发病人数将4.2亿人。存在巨大临床需求。

干眼症疗法中国市场欠缺,特那西普为中国干眼病领域首个创新生物药。目前轻度干眼症疗法主要为使用人工泪液、润滑剂等环节症状。而中重度干眼症疗法主要为外用环孢素A、其他免疫调节剂、粘蛋白促分泌剂、粘蛋白及泪液促分泌剂。截止目前,在中国仅有两款批准用于中重度干眼病的抗炎药物-环孢素眼药水,其余候选药物均正在进行临床开发。特那西普在起效时间、患者舒适度等方面与现有疗法相比都具有明显优势,为中国干眼病领域第一个创新生物药。

特那西普临床进展顺利,临床结果优异

特那西普已按计划完成Ⅲ期临床试验首次期中分析,预计年提交BLA申请。特那西普为韩国生物制药公司HanAllBiopharma开发,公司于年获得其大中华区开发的独家许可授权,目前临床试验进展顺利,处于临床Ⅲ期。年11月公司获批进行注册性临床Ⅲ期试验,临床开发及上市策略获得中国药监局认可。Ⅲ期临床试验计划入组例受试者,并在试验过程中进行两次期中分析。截至年12月28日,共例受试者完成关键疗效终点评估,进行首次期中分析,基于观察到的疗效趋势和良好的安全性,独立数据监察委员会(IDMC)建议试验按现行方案继续进行。特那西普预计将于年提交BLA申请。

特那西普中国临床II期数据显示其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公司年11月在全国眼科大会发布特那西普的中国临床II期数据,其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均显示出积极结果。在中国开展的概念验证和可比性临床II期试验中,特那西普以角膜染色评分(角膜损伤的衡量标准)衡量的体征有显著改善,且耐受性优异,舒适度与安慰剂相似。同时特那西普起效时间远远短于其他同类药品,患者角膜染色评分在四周内明显改善,试验结果与HanAll在美国进行的II期临床试验(VELOS-1)结果一致。同时HanAll于美国进行的首次III期试验VELOS-2显示,特那西普在中央角膜染色评分(CCSS)以及上角膜、中央角膜及下角膜荧光染色的总分数(TCSS)获得显著改善,同时安全性良好,无明显不良事件。

特那西普干眼症年销售收入预计达7.17亿元

特那西普主要适应症为中重度干眼症。公司预计将于年提交特那西普BLA申请。预计年特那西普重干眼症销售收入将达0.36亿元,年上升至7.17亿元。

HBM:TSLP全人源单抗,治疗哮喘具有潜在优势

HBM是由H2L2平台产生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具有治疗哮喘的潜在优势。HBM针对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通过阻断该因子和受体的相互作用来抑制TSLP介导的信号通路。TSLP是炎症级联反应的启动因子之一,与特应性皮炎、哮喘、慢性鼻窦炎等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在临床被证明是对低Th2型哮喘(约40%人群)有效的靶点。非临床研究结果显示,HBM安全性良好,药效优异,作用机制明确。HBM与同靶点竞争者相比具有更低的免疫原性风险,也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较长的半衰期优化设计和优秀的理化性质使得HBM在给药和剂型方面拥有潜在优势。

哮喘未满足临床需求广阔

哮喘存在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亟待安全高效新疗法。哮喘是由多种细胞以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目前全球约有超3亿哮喘患者,中国20岁及以上哮喘患病人数达万,其中重度哮喘患者约占成人哮喘患者的5%-10%。多数哮喘可通过β受体激动剂和糖皮质激素控制,而许多重度哮喘患者即使长期使用标准治疗药物病情仍未得到控制。重度哮喘疗法目前主要为中高剂量ICS(吸入糖皮质激素)-LABA(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生物制剂及口服激素,同时目前已上市或在研的其他生物靶向制剂(如IgG,IL4,IL5、IL13等)仅靶向驱动哮喘炎症的特定炎性分子,只适合某些类型的重症哮喘症患者及亚组患者(如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或过敏性哮喘),且均需要筛选生物标志物。因此,在重症哮喘患者中仍存在明显的未被满足的需求,临床亟需更安全且覆盖人群更广的重度哮喘治疗药物。

TSLP单抗国内尚无获批,各创新药企竞相布局

目前全球范围内TSLP单抗研发进度阿斯利康/安进的Tezepelumab最为领先,国内药企争相布局。Tezepelumab于年12月在美国获批上市,作为治疗重度哮喘患者的附加维持疗法,同时Tezepelumab目前在中国正开展分别面向重度哮喘和重度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国内康诺亚、恒瑞医药等创新药企均在该靶点有所布局,但目前尚无同类产品在中国境内获批上市。和铂医药HBM已获批开展中重度哮喘适应症的临床试验。

HBM、HBM,为PD-1/L1不敏感或耐药患者提供新选择

HBM:(B7H4)x4-1BB全球首创双抗,安全性和有效性表现出色

HBM是由HBICE平台开发的针对靶向肿瘤抗原B7H4和T细胞共刺激分子4-1BB的全球首创双特异性抗体。B7-H4是B7家族重要成员之一,是跨膜蛋白,与活化T细胞上的受体结合,通过细胞周期阻滞、增殖减少和IL-2生成减少抑制T细胞效应器功能。B7H4在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及子宫内膜癌等多种恶性实体瘤中过度表达。4-1BB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9(TNFRSF9)重组蛋白,又称CD,主要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与配体4-1BBL结合可刺激T细胞(和B细胞)活化和增殖。

B7H4双抗药企积极布局,HBM进度领先

HBM为全球首个针对B7H4x4-1BB的双抗,进度领先。目前B7H4靶向双抗仅有4项在研产品,其中进度最快的为Genmab的CD3×B7-H4双抗NC,目前处于临床I/II期,而HBM为全球针对B7H4x4-1BB两个靶点的首个双抗,处于临床I期,另一个B7H4x4-1BB双抗在研产品为ABLBio,目前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

HBM临床前数据初显疗效,临床推进顺利

HBM临床前研究中显现卓越的安全性及强大的抗肿瘤疗效。活性方面,临床前试验显示HBM激活依赖于与B7H4结合,在B7H4阳性细胞中可有效激活T细胞并释放IL-2等相关细胞因子,激活活性明显优于Urelumab。但但不同于Urelumab,HBM无法在B7H4阴性细胞中激活T细胞因此,HBM依赖于B7H4特异性激活T细胞的特性使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有效性方面,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在B7H4阳性的同基因模型中,HBM可有效抑制肿瘤生长且清除肿瘤。临床前数据显示HBM1mg/kg剂量可完全使肿瘤消退。

HBM:首个B7家族全人源H2L2单抗,潜在与PD1/PD-L1通路互补

HBM是一款由和铂医药H2L2平台产生的全人源轻链单克隆抗体,是潜在与PD1/PD-L1通路互补的新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具有治疗晚期实体瘤的巨大潜力。HBM针对于B7家族的全新靶点,通过阻断靶点和配体的结合,能够增强抗肿瘤的免疫反应。HBM有望治疗PD-L1阴性或抗PD1/PD-L1难治性癌症。

HBM为B7H7靶点唯一新药,抗肿瘤临床前疗效优异

HBM为目前全球唯一针对B7H7的在研药物。HBM目前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具有先发优势,预计于年提交IND申请。HBM临床前数据证实其免疫启动和抗肿瘤的功能活性。HBM在人源化小鼠肿瘤模型中表现出有效的受体阻断,T细胞活化调控和出色的治疗有效性:10mg和20mg剂量在乳腺癌模型中的活性优于keytuda10mg,同时使用20mg/kgHBM治疗20天后的肿瘤体积为对照组的1/4,HBM与keytuda对比作为单一疗法具有强大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同时HBM还可与抗PD-L1联合靶向PD1/PD-L1治疗耐药患者,有治疗PDL1阴性或抗PD1/PDL1难治疗性癌症患者的巨大潜力。

HBM和HBM7独特Treg清除机制开发肿瘤全新一代抗体疗法

和铂医药立足患者需求,力求突破现有肿瘤免疫疗法存在局限性问题。其基于自身强大的抗体技术平台,利用独特的T调节细胞(Treg)清除机制开发全球前沿及全新一代抗体疗法。

HBM:肿瘤特异Treg细胞上的新型靶点单抗,抗肿瘤治疗潜力巨大

HBM是公司自主研发的CCR8单抗,具有良好的抗肿瘤功能与治疗潜力。HBM是公司利用其抗体发现平台以及核心技术(包括单克隆B细胞技术、噬菌体展示及杂交瘤等多种技术),成功开发出的针对CCR8靶点的特异性单抗,主要用于实体瘤治疗。CCR8是肿瘤部位Treg细胞的特异性靶点,在多种实体瘤内,CCR8在肿瘤浸润的Treg上特异性表达,而在外周血Treg或正常组织上基本不表达。CCR8的表达水平和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呈现明显相关性,极具潜力。HBM通过对CCR8的研究进而实现对肿瘤微环境的有效调节,对于乳腺癌、结肠癌、多种实体瘤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均有巨大的治疗潜力。

CCR8靶点开发未满足需求大,HBM有望获差异化竞争优势

CCR8靶点具有治疗潜力,存在未满足临床需求,及时布局有望获差异化竞争优势。靶向CCR8药物特异性的作用机制有望使其催生肿瘤免疫治疗的下一代重磅药物,突破现有IO疗法应答率低瓶颈,未满足临床需求大。目前全球有多款在研CCR8靶向药,如BMS的BMS-986、FivePrime的FPA(已被安进收购)、Jounce的JTX-、艾美斐的IPG等。和铂医药的HBM目前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预计于年提交IND申请。

HBM临床前试验显示良好开发前景

HBM临床前数据显示其具有良好的抗肿瘤功能并与食蟹猴CCR8存在交叉反应。根据临床前研究显示,HBM可通过与CCR8特异性结合清除肿瘤微环境内的Treg细胞,此外还可阻断CCR8与其配体CCL1结合抑制CCL1介导的肿瘤微环境内TIL-Treg的功能,呈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效果。使用HBM治疗20天后的肿瘤体积为对照组的约1/3,HBM与Tecentriq对比具有强大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并与抗PD-1抗体具有潜在的良好协同作用,HBM与Tecentriq联合疗法20天后肿瘤提及为对照组的约1/2。

HBM7:新型变构CD73全人源单抗,双重机制发挥抗癌作用

HBM7是由公司H2L2平台产生的针对CD73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具有出色的抗肿瘤药开发潜力和成药性。CD73是在基质细胞和肿瘤重表达的胞外核苷酸酶,其将胞外单磷酸腺苷(AMP)转化为腺苷。高浓度腺苷主要通过A2A受体传递信号,从而抑制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细胞应答,导致肿瘤逃离免疫系统监控。HBM7识别CD73独特表位,通过双重机制发挥抗癌效用:(1)HBM7阻断细胞膜和可溶性CD73的酶活性,且不受底物AMP浓度影响,从而在肿瘤微环境中持续保持活性;(2)HBM7显著降低CD73在细胞膜表面的表达。因此,HBM7可同时显著降低CD73酶活性介导及非酶活性介导,具有出色的抗肿瘤药开发潜力和成药性。

CD73单抗开发布局方兴未艾,HBM7或成为潜力抗体

CD73单抗全球开发布局方兴未艾。目前国内外有多款在研CD73单抗。天境生物的Uliledlimab为国内首款CD73单抗,I期临床已经完成。另外,中国还有康方生物、海正博锐、复宏汉霖、信达生物启动了CD73的I期临床试验。而HBM7正处于临床前阶段的研究,预期将于年提交IND申请。(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HBM7临床前试验展现单药疗法潜力

HBM7临床前试验展现良好的活性和肿瘤抑制性。临床前研究表明,HBM7可促进CD73表达并通过腺苷的产生抑制T细胞反应,活性效果显著。同时HBM7在临床前肺癌及三阴性乳腺癌的异种移植小鼠模型中表现出强大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甚至可消除肿瘤,具有出色的抗肿瘤药开发潜力和成药性。

与华兰基因战略合作共同开发三大临床前创新抗体管线

年,和铂医药将通过自主技术平台开发的三个临床前产品(HBM、HBM及HBM)的大中华区权益授权给华兰基因。在完成技术转让后,两家公司共同推动这三个项目的开发。

HBM:自主研发的BCMAxCD3双抗,多发性骨髓瘤潜在更优治疗方案

HBM是公司利用其HBICE平台开发的BCMAxCD3双特异性抗体。HBM结构与Teneobio的TNB-B类似,为“2+1”结构,包含一个优化的CD3结合域和两个BCMA结合域。得益于“2+1”结构此HBM具可高效率和高选择性杀伤BCMA阳性肿瘤细胞,同时可控制细胞因子释放。HBM拟开发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和其他B细胞成熟抗原(BCMA)阳性肿瘤。

多发性骨髓瘤存在临床未满足需求,BCMAxCD3双抗布局速度加快

多发性骨髓瘤存在临床未满足需求,BCMA是多发性骨髓瘤T细胞靶向治疗的理想靶标。多发性骨髓瘤(MM)为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性恶性肿瘤,多发于中老年人,是继淋巴瘤后第二大血液瘤,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约10%。我国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约为1/10万,并逐年上升。多发性骨髓瘤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化疗、干细胞移植、类固醇药物、免疫调节剂、蛋白酶体抑制剂、CD38单抗等。BCMA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恶性浆细胞中高度表达,是T细胞靶向治疗的理想靶标。

HBM临床前试验显示其为多发性骨髓瘤潜在更优治疗方案

HBM临床前结果优于传统的BCMAxCD3双抗,是多发性骨髓瘤潜在更优治疗方案。HBM临床前数据于年CellEngagerSummit会议发布,体外数据显示与传统的BCMAxCD3双抗相比,HBM可以更加有效杀死BCMA阳性的肿瘤细胞,同时降低CRS(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风险。

HBM:CLDN18.2靶向单抗,给药和剂型拥有潜在优势

HBM是公司通过H2L2平台开发的具备更高CLDN18.2结合亲和力、较强ADCC及CDC抗肿瘤活力的单克隆抗体。HBM可特异性杀伤对CLDN18.2呈阳性反应的肿瘤细胞,是胃癌、胃与胃食管交界腺癌(GEJ)及胰腺癌的差异化治疗性生物制剂。

HBM临床前试验数据显示其在给药和剂型方面拥有潜在优势

优秀的理化性质和较长的半衰期优化设计使HBM在给药和剂型方面拥有潜在优势。临床前数据显示,与同靶点竞争者相比,HBM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具备更高的CLDN18.2结合亲和力以及较强的ADCC及CDC抗肿瘤活力。HBM同时在小鼠PK研究中体现出较长的半衰期。给药和剂型方面的潜在优势使HBM有望成为治疗胃癌、胃与胃食管交界腺癌(GEJ)及胰腺癌的潜力单抗。

HBM:靶向PD-L1xTGF-β的双功能融合蛋白,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成药性

HBM是公司利用H2L2平台产生的抑制PD-L1的双功能融合蛋白。HBM分子由全人源IgG1单克隆抗体及可溶性胞外域转化生长因子贝塔受体II(TGFBR2)(用于捕获TGF-β)组成。HBM具有优化的无连接物设计结构,主要应用于实体瘤的治疗。

HBM临床前试验数据初步显示治疗优势

HBM体外研究结果表明HBM较竞争药物显现出更强的PD-L1结合活性及TGF-β阻断功效。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