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干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特色蔬菜种植能自然成丝的瓜
TUhjnbcbe - 2024/6/7 21:37:00

导读:网络上很多视频介绍了一种自然成丝的瓜类,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是什么瓜?怎样种植?怎样吃?

这种自然成丝的瓜叫搅瓜,它是西葫芦种中的一个变种,别名茭瓜、金丝瓜、金瓜、海蜇南瓜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搅瓜能自然成丝,风味独特,很多地区将其作为特色蔬菜引种栽培,使其面积不断扩大。搅瓜的瓜肉经加热或冷冻后能分离成约2毫米左右的细丝,其果实中含脂肪非常少,却含有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并含有一般瓜类少有的葫芦巴碱和丙醇二酸等物质,具有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和抑制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脂肪等功能;而且较耐贮藏,能冻贮,适于加工,被誉为“天然粉丝”和“天然保健食品”。其加工产品还出口东南亚各国,深受欢迎呢。

搅瓜有长蔓、中蔓、矮蔓个类型。瓜皮颜色有黄、淡黄、深绿及花皮等色。果实椭圆形,幼瓜乳白色,间有淡绿色网纹,老熟后瓜皮转为金黄色,瓜肉淡黄色,横切面可见环状丝,经蒸煮后能搅成面条丝状,清脆可口。单瓜重2千克左右。每亩产~千克,生长期约天。

一、搅瓜常见品种介绍

1、崇金1号

矮蔓型。全生育期85~90天。植株生长势强,主蔓长46~48厘米;叶片较大,第一雌花着生在第七至第九节。瓜椭圆形,纵径约24厘米,横茎约17厘米,单瓜重2~千克。老熟瓜皮黄色,瓜丝淡黄色,口感脆嫩,成丝率较高,耐贮藏。适于大棚早熟栽培。

2、金公主

植株蔓生。果实椭圆形,皮硬而光滑,金黄色,单瓜重1千克左右,肉质爽脆。耐寒、抗病、抗湿性较强。生长期~天,每亩栽植株左右。

、华联短蔓金丝瓜

植株生长势强,抗病性强,耐病毒病。全生育期约92天。植株丛生,不抽蔓。单株结瓜2~个。瓜肉淡黄色。瓜肉可搅丝,质清脆,凉拌的味道似海蜇皮。

4、白秋

早熟品种,易结瓜,瓜皮乳白色至淡黄色,单瓜重2.5千克左右,瓜肉淡白色,质地脆嫩。喜冷凉气候,忌炎热,开花后约40天可采收。

二、栽培技术

1、种植时间

搅瓜露地栽培可以育苗移栽,也可直播种植。直播需在晚霜后,气温稳定在15℃左右时进行,经10余天后出苗,再过20天左右定苗。为了提早上市,增加产量和减轻病害的发生,常利用冷床育苗,播种前应将床土充分晾晒,加盖塑料薄膜提高床温。播种前浇足底水,促进出苗,并要注意保温,床温不能低于8℃。幼苗出现真叶后,白天要逐渐加大通风量,夜间床温应保持在12℃左右,以防止幼苗徒长。

2、种植密度

由于品种不同,种植密度也有差异,一般短蔓品种行距为1米、株距为0.5米,每亩栽株左右。长蔓品种行距为1.5米、株距为0.5米,每亩栽株左右。

育苗条件较好时,幼苗的单株叶面积可达~00厘米。所以,育苗时的营养面积不宜太小,应在厘米2左右。定植前要施足基肥,一般每米2施农家肥~千克,并可掺入氮、磷、钾肥。如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定植可比露地提前5~7天。若采用沟畦栽种地膜覆盖法或小高畦矮拱棚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均可提前10~15天定植。

、定植后的管理

定植后要覆好土,浇足水,促进早发苗,苗期要少浇水,多中耕,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缓苗后结合浇水追施腐熟的人粪尿1次,最好是开沟阴灌,然后再覆好土。定植后15~20天,植株生长速度缓慢,平均~4天长出1片新叶,再过7~10天,生长速度加快,叶片数增长到18~20片,叶面积扩展也很大,植株便进入结瓜期。在初瓜期可追施1次氮肥,每亩施尿素7.5~10千克。

一般短蔓品种不需要整枝掐尖,长蔓品种必须及时摘去侧枝,仅留主蔓18~20片叶掐尖,以促进幼瓜的生长发育;也可在7~8片叶时掐尖,留2条侧枝结瓜,有利于增产,还可以在主蔓见雌花后掐尖,留1侧枝结瓜,其他多余的侧枝均需摘除。一般主蔓上的第一雌花在第十三至第十五叶节上出现,侧枝上的第一雌花着生在第四至第六叶节的叶腋间。

一般单株结瓜2~个,第一个瓜收获后,每亩追施尿素5~7.5千克,以防早衰减产。如果是以采收嫩瓜为目的,在谢花后10~12天,嫩瓜基本定型时,即可采收,但不宜贮藏。以采收老瓜为目的时,则要待瓜皮呈黄色、手指甲掐不动时再采收。对第一个瓜应及时采收,否则因根瓜优先吸取养分将影响下层瓜的生长发育。

老熟瓜采收后,需放在通风、凉爽、干燥处贮藏,要注意防止鼠咬和潮湿烂瓜。如发现瓜皮上有黑色斑点,需及时处理,以免蔓延传染。如果贮藏条件好,可存放6~7个月。

4、病虫害防治

搅瓜以病毒病危害尤重。随着搅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病毒病的危害也日趋严重。搅瓜感染病毒后,生长缓慢,发育不良,叶片变小,主蔓变短。轻病株上果实变小,重病株上果实畸形,甚至脱落失收。一般减产一二成,重者四五成。

病毒病在叶片上的症状有花叶型和黄点型两类,花叶型的表现是新叶先呈明脉或褪绿斑点,继而形成花叶,严重时几乎全部失绿,或者顶部叶片似鸡爪状,甚至仅剩下数条线状的主、侧脉。黄点型是在叶缘或近叶柄部分出现黄色小点,继而扩散到全叶。轻者可正常生长,重者叶片黄化,并向叶背卷缩,似泡泡纱布状。

该病在果实上的表现是造成瘤状突起和皱褶凹点两种类型。前者表现是病瓜表面布满大小不等的瘤状突起;后者是病瓜表面凹凸不平,布满深浅不一的皱褶及大小不同的凹点,似核桃状。造成这种病毒病的病原主要是黄瓜花叶病毒中的一个株系。

春播搅瓜于5月上旬在植株有6~7片叶时开始出现病株,5月下旬至6月上旬的盛花期是搅瓜发病高峰,到果实膨大期便基本停止发展。果实上的症状通常在膨瓜后期出现,但重病株则早在开花前于雌花的子房上就可显现症状。发病愈早,症状愈明显,危害愈重。

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主要是以栽培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它与种植方式、品种、肥水管理等条件有关。在栽培制度上要严格执行轮作制度,在同一块地上至少要间隔2年才能再行种植。

同时,要采用合理的间作方式,以利于降低病毒病的危害。例如,搅瓜单作、与大麦间作及先与大麦后与玉米套种种栽培方式相比较时,可以看出其与大麦间作时,共同生长期长达20天左右,搅瓜当时正处在4~12叶期,由于麦秆的阻挡,避免了蚜虫大量的迁飞危害,有翅蚜的迁入总量比单作的搅瓜减少90%,发病时间推迟了12天,病情指数降低19%左右。搅瓜与大麦、玉米间套作的避蚜效果更好,病情指数可比单作搅瓜降低80%。所以,在生产上应尽量采用间套作栽培,以避免蚜虫传播病毒,使病害减轻。

对于单作的搅瓜,可在蚜虫迁飞高峰期采用氰戊菊酯等药剂喷杀。一般在田间连续灭蚜~4次,防治效果可达50%以上。在播种前利用55℃温水浸种40分钟,也有一定的防病效果。

在搅瓜定植后采用银色地膜覆盖地面,或用悬挂银膜法驱避蚜虫,减少毒源传播,也可以达到减轻病毒病和降低畸形瓜率的目的。在栽培过程中,还要注意肥水管理,特别是在高温干旱年份应注意及时浇水,以降低地温。注意增施氮、磷、钾肥,以提高搅瓜的抗病性。为了防治病毒病,搅瓜的栽培方式也可采用地膜加小拱棚覆盖栽培,提早定植和收获,在夏季高温来临时已到采收后期。这样,可躲过病毒病的危害。

此外,白粉病也是搅瓜春、秋生产中最常见的病害。在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搅瓜白粉病的发病盛期春季在5月上中旬至6月中下旬,秋季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中下旬。发病初期可选用合适的化学药剂进行喷雾防治。还有霜霉病、炭疽病、灰霉病等也较为常见。蚜虫、烟粉虱、美洲斑潜蝇、红蜘蛛等害虫也需及时进行防治。

三、搅瓜怎么吃?

取瓜丝的方法有冷冻和加热两种。冷冻法是把瓜放在冬季自然低温条件下冷冻,或把瓜放在冷库中冷冻,待冻透后,再放回10℃~20℃的自然温度或温水中解冻,再用刀从瓜的一端切个口或从瓜中部横切两段,不要纵切,以免把瓜丝切断,然后用筷子插入瓜内朝一个方向搅动,瓜丝即可绕筷子拉出。

在没有天然或人工冷冻的条件下,可以利用加热法取丝。即将老瓜先放在冷水锅中加热,待水煮沸6~7分钟后将瓜取出搅丝即可,如果老瓜皮厚,可再煮10分钟左右取出搅丝。煮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瓜的大小、皮的厚薄和老熟程度不同灵活掌握。

如果煮后或冻后用筷子搅不出瓜丝来,则可剥去瓜皮,用手揉搓或撕瓜肉,也可成丝。鲜瓜丝取出以后,除去瓜瓢和瓜籽,再把瓜丝放到开水中焯一下,并及时捞出放入凉水中冷却,再捞出沥水后备用。这样,既可增加脆度,又能增加鲜味和适口性。

搅瓜可以单独成菜,也可与其他凉菜配菜,根据消费者的习惯,调配成酸、辣、甜、咸等风味,所需主要调料是食盐、麻油、蒜泥、醋、姜汁、辣椒、味精、胡椒等。为了便于保存和携带,也可将鲜瓜丝晒成干品,制成脱水瓜丝,食用时用热水泡开浸透,即可恢复成鲜瓜丝状,加入调料食用,风味良好。

最后我们来说说搅瓜的品质。搅瓜以老熟瓜中的瓜丝供食用,因此瓜丝产量的高低和质量直接影响到搅瓜品质的优劣。瓜丝的性状也是选育加工型搅瓜品种的重要评判依据。好的搅瓜既与外观有关,也与瓜丝性状有关哦。外观是考察瓜形、瓜重和瓜皮颜色;瓜丝性状是测定瓜丝的产量、成丝率、色泽、脆度与粗细程度。

1
查看完整版本: 特色蔬菜种植能自然成丝的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