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是第35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宣传活动的主题是“共抗艾滋共享健康”。
强调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携手应对艾滋病流行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倡导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
艾滋病是由于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免疫缺陷综合征,具有传染性、不可治愈性、病情复杂、病死率高等特点。
一直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动员各方力量预防和治疗艾滋病。
我国更为重视中医药在艾滋病防治方面的作用,大力推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工作。医院作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单位,自年以来,在省中医药管理局的统一部署和具体指导下,积极控索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患者方法方药。
4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医药对艾滋病人或感染者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是肯定的,如缓解乏力、皮肤瘙痒、纳差、腹泻、失眠等,同时可以阶段性的稳定或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医院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负责人、血液病科主任刘丹教授介绍,皮肤瘙痒症是艾滋病感染者及患者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几乎所有艾滋病患者在不同时期都经历过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相关皮肤瘙痒的困扰,一些患者因过度的搔抓出现表皮剥脱性丘疹和瘢痕性结节,严重影响到患者生活质量,加重其心理压力。
中医认为皮肤瘙痒多是由于感染湿邪淫毒,损伤机体,致正气受损,卫表不固,再受邪侵,风邪、湿毒聚结于皮肤,气血两亏,血虚则肌肤失养,化燥生风,气虚则风邪易袭,皮肤干燥,而发为瘙痒。属“本虚标实”之证,以气血亏虚为本,湿毒蕴结为标。
治疗从养血祛风、清热除湿入手,以达“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扶正祛邪的治疗目标,效果良好。
同时,治疗过程中重视患者心理健康及饮食起居宣教,予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腹泻是艾滋病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中医归属于“泄泻”的范畴,长程腹泻可能导致体重减轻,营养不良,甚至出现恶病质等状况。
中医有“湿多成五泄”、“无湿不成泄”的理论,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病机主要是脾虚湿盛。由于艾滋病病毒入侵人体,日久伤及正气,造成脾脏受损,运化功能失司,水湿下注于肠道而引起腹泻发生;
同时,腹泻日久,亦可伤及正气,累及脾脏。中医着眼于调理脾脏功能,扶助机体正气,兼顾祛湿。采用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培补中州而止泻,效果显著,并能显著减轻患者倦怠、痞满、纳差等不适症状。配合足三里、神阙穴、关元穴行艾灸,效果更佳。
中医药是千百年来守护人民大众健康的重要保障,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医院以项目为依托,本着以人为本,共抗艾滋,共享健康的服务理念,积极探索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方药,免费为艾滋病感染者(符合适应症、有需求的患者)提供中医药治疗,安排专职中医专家负责接诊,详尽记录病历,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前提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除使用本院制剂外,还提供由20余味中药材组成,经过精选、检验、科学配伍、现代化提炼而制成的中成药制剂——唐草片。
中药制剂作用靶点较多,能提高CD4淋巴细胞计数作用,改善乏力、脱发、食欲减退、腹泻等症状及活动功能状况。
对于不能按时复诊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随时听取反馈意见,根据临床症状的改善及时调整处方。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艾滋病方面的独特优势作用。
(编辑ZS。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医院桦林谭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