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青岛新闻网健康」
日前,岛城正式进入供暖季,居民家中温度显著增高,办公场所、商场、超市、影院等也都开启了空调或暖气模式。室内尽管暖意融融,但由于通风换气次数减少,也给病菌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致使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增加,从而导致出现“暖气病”。
什么是“暖气病”?
“暖气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疾病,主要是指冬季供暖后,因为生活环境和人体干燥缺水而引起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下降,可能会对呼吸系统、心脑血管、泌尿系统及皮肤健康等造成一定的影响。尽管“暖气病”没有酿成实质性病变,但公众不能掉以轻心。
“暖气病”的症状有哪些?
呼吸系统疾病
室内外温差过大,加之温暖、干燥的环境让人的免疫力与抗病能力下降,人会出现口干舌燥、嗓子疼、流鼻血、皮肤干燥发痒、火气大等,还会削弱人体上呼吸道的防御功能,诱发流感、哮喘、腮腺炎等各种呼吸道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
室内温度过高和干燥,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不论是白天生活或夜间睡眠都容易出汗,耗津伤液,使血管内血液黏稠,血流减慢,造成心脑血管严重缺血,甚至导致血栓形成,容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中风(缺血性中风)。
泌尿系统疾病
正常人每天排尿量在~毫升,这些尿液能起到冲洗尿路、避免泌尿系统感染的作用。如长时间待在暖气房里,随着水分流失,尿量也会减少,泌尿系感染和尿路结石的患病风险则随之增加。
皮肤瘙痒
冬季人体本来就容易缺水,天气寒冷、干燥,空气湿度下降,会使得皮肤表面的水分减少,皮脂分泌减少,皮肤变得干燥,皮肤的屏障功能下降,容易出现皲裂、脱屑、瘙痒、皱纹加重,皮肤敏感发红等现象。
眼睛干燥症
冬季户外风大物燥,室内室外的环境变化会影响泪液的循环,对于长时间使用电脑的办公室一族,容易造成干眼症。同时,眼结膜干燥极易增加患红眼病的风险。
远离“暖气病”记住“三要”“四不要”
一要讲卫生
供暖后,沉积在地面的病原体(如灰尘、细菌等)很容易随着温度的升高飘浮在空气中,让人鼻咽干燥、烦躁不安,引起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所以要清扫家中的卫生死角,特别是暖气片底部、缝隙以及衣柜后面、墙角等地方。
二要控制两个“度”
室温保持在18℃至24℃之间最适宜,湿度50%至60%为宜。在空气质量良好的情况下,最好早晚各开窗通风不少于半小时,但要注意避免对流风。除了用加湿器、在床前摆盆水加湿外,建议在室内养些绿萝、吊兰、常春藤等绿色植物,这些植物叶面蒸腾的水分比较多,有助于调节室内空气湿度,还能吸附空气中有害气体。
三要多补水、多锻炼
养成规律饮水的习惯,每天需要饮用1.5—2升水,保证人体不缺水。多吃水果和蔬菜,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心理压力,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多到户外参加体育锻炼冬季体育锻炼时,根据天气情况和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合理安排运动量。
切记“四不要”
一是不要在暖气片上或周围堆杂物。二是不要私放使用暖气水。三是不要将湿衣服直接摊在暖气片上。四是暖气加热食物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