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医药股很火,消费股很热,医药叠加上消费,那更是逆天一样的存在。金眼银牙已经不再只是这门生意的褒义词,近期也被二级市场奉为投资圭臬。
前有十年涨了30倍的爱尔眼科,后有一柱擎天的兴齐眼药;最近,做人工晶状体和OK镜的科创板第一眼科股爱博医疗,上市当天大涨%,一步到位,越看越像茅台。
那么,眼科产业起飞的动力究竟在哪?
和牙疼不一样,视觉占据了一个人90%信息输入源,眼部出问题会给生活质量带来剧烈影响。那么眼部会出哪些问题?
眼科根据是否有器质损害分为两种,前者主要是眼部一些疾病,不治疗对视觉有一定损害,常见有干眼症、白内障、青光眼、黄斑病变等等;而后者,主要是屈光调节障碍,比如近视和远视,可以通过一定的辅助矫正。
先说有器质损害的。
干眼症,病如其名,因泪液分泌不足或空气环境过于干燥导致眼部表面不适,轻则双眼发痒、灼烧感中;重则眼睛红肿充血,长时间进展导致结膜病变。国内干眼症患者发病人数在2.4亿左右,存在因嫌事小而拒绝就诊的情况。目前治疗手段主要是环孢素、人工泪液、类固醇滴眼液等。
值得一提的是,长时间看电子产品也会导致该疾病,从浦西别墅里的电竞选手到陆家嘴的金融民工,都是潜在患者。不过另外两大眼部疾病:白内障和青光眼,则会更偏爱老年人一些。
白内障是因为人眼晶状体因一系列因素导致变性而浑浊,在你的视网膜前加了一道帘,病情加深有致盲风险,发病主要分布在60岁以上人群中,年1.25亿;青光眼是眼压增高等引起的视神经受损,发病率同样和年龄正相关,年万。这两种疾病都会在我国老龄化进程中不断趋严。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
还有一种发病率高的眼科疾病叫做黄斑病变。黄斑区是视网膜上最重要的一块视觉接收区,病理性损伤会给视觉带来大幅损害,国内发病人数在万左右。
这种疾病只有一类抗血管生成的生物药可以治,早些年因为缺医少药,特效药上市前,只有罗氏治结肠癌用的安维汀是同一治疗机理,医院都冒着安全性未知和私自使用未获批适应症‘假药’的风险,为病人注射稀释过的安维汀,其中诞生了不少和陆勇一样的故事。
直到后来进口的和国产的纷纷获批,《药神》上映,医保局高调为民请命和药企开展灵魂砍价后,这些往事才逐渐淹没在了中国创新药崛起的历史中去了。
总结下来,器质性损害的主要眼科疾病主要三大特点:发病率高、增速快、治疗用药品种竞争小。
再说视力不良患者。
国家统计年鉴指出到年,光18岁以下近视患者就会达到万,而整体近视患者将达到7亿;近视防控近几年都写进了教育和卫生部门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无论是从需求端还是政策端来看,该领域都是未来五年内高速增长的赛道。
近视的防治主要有三种:器械、药品和手术。
器械分为框架镜和接触镜。前者历史悠久,竞争玩家众多,已经没有剩余的市场份额;后者按是否有矫正近视功能可分为两种:隐性眼镜和OK镜,隐形眼镜用得广泛,OK是近年崛起的一块新兴市场;
药品目前仅有低浓度阿托品被证实有改良视力功能,我国该药物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医院有资格开具院内制剂予以使用;
而手术,能一次性改善近视情况,但成本高,恢复期长,存在一定的后遗症,而且最重要的,因为青少年眼部发育不全而对这一群体不适用。
在视力改良赛道中,原来只有框架眼镜一种选择,如今随着新技术出现和消费水平提升,消费升级叠加上剧增的近视发病率下,每一种治疗方式都存在着巨大的增长空间。
那么在以上眼科细分中,国内几家眼科巨头都是干嘛的?确定性在哪里?
中国眼科产业崛起同样是一个国产替代的过程。
早些年,治各种眼疾的药品,主要由瑞士诺华、日本参天和美国艾尔建三家主导市场;白内障和近视手术用的人工晶状体基本被强生、爱尔康、博士伦和蔡司垄断;接触镜中的高毛利率的OK镜也以日本阿尔法、中国台湾的亨泰以及美国欧几里得主导……
21世纪后,国内医药产业崛起,以低价国产品和外资竞争的同时,也打开相应的市场,这种国产替代成为产业增长的主旋律。眼科中第一个吹起替代进口的是沈阳一家眼科药品公司,兴齐眼药。
兴齐依托沈阳滴眼剂研制中心,最早发家于眼科用抗生素产品。找准了部位,兴齐便一直在这一领域耕耘了下去,目前除了抗炎药,在干眼症、青光眼和近视预防用药品中均有布局。
最近